目前,注射剂要求中均明确要求进行容器密封性验证。在2008.4月的钥匙讲习班中也要求对容器密封性验证,主要有物理方法及微生物检测法,但是均无明确的试验操作方法。在我公司注射剂的补充资料中也要求在稳定性考察中将容器密封性进行考察。
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考察?
关于注射剂的容器密封性验证,可以参考《药品生产验证指南(2003版)》
下面是337页内容:
希望对你的工作有帮助。如果想透彻研究,请阅读PDA技术指南。
附录4-2 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试验——微生物侵入试验
概述
微生物侵入试验是对最终灭菌容器/密封件系统完好性的挑战性试验。在验证试验中,取输液瓶或西林瓶(小瓶),灌装入培养基,在正常生产线上压塞、压盖灭菌。此后,将容器密封面浸入高浓度运动性菌液中,取出、培养并检查是否有微生物侵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此同时,需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
试验步骤
l 试验样品的制备
1.1 在生产线上取足够量的容器,灌装SCDM/2(大豆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使用自动压塞和压盖设备将容器密封。
1.2 将灌装后的容器经最长灭菌程序灭菌。
1.3 从灭菌釜中取出试样,冷却,将每一试样倒转,使培养基与容器内表面充分接触,在 30~35℃下竖放培养14 天。
1.4 小心去除至少50 个试样的铝盖,注意不要破坏其密封口。将去铝盖时不慎损坏容器密封性的所有试样剔除。按1.3 要求培养样品①。
3 确认培养基促菌生长能力——营养性试验
2.1 所有试样培养14 天均不长菌时,随机取20 个带盖试样,每个试样内接种0.1ml 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菌液浓度:10~100CFU/0.1ml。
2.2 在30~35℃下培养7 天,或培养至所有试样都呈阳性结果。
2.3 若7 天内,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中,微生物生长良好,则容器内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可判为合格。
使用革兰染色和紫外灯下肉汤呈蓝绿色荧光的性质,来鉴定并确认试样容器内生长的菌为接入的铜绿假单胞菌。
4 挑战菌悬浮液的制备
3.1 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 9027 的新鲜斜面上取一整环培养物,分别接入含lOml 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0~35℃下培养16~18h。
3.2 将每管的培养物分别转入含1000ml 相同培养基(SCDM/2)的容器内,于30~35℃下培养22~24h。在培养结束时,能明显见容器内培养基出现浑浊。
3.3 培养结束后的菌悬液即可用来作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试验。
4 微生物侵入试验操作步骤
本试验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或其他不影响生产环境的地方进行。
4.1 将新鲜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 的菌悬液倒入合适的盆中,用金属丝架固定试样容器,使试倒置在菌悬液中。
4.2 将50 个经最长灭菌程序灭菌的试样倒置,并浸入菌悬液中。该组试样为A 组。
试样容器内的无菌培养基应充分接触封口内表面,样品的颈部及封口的外表面应完全浸泡在菌悬液中,见图4-54。
4.3 同时将25 个去铝盖的试样容器倒置入菌悬液中,该组试样为B 组。
4.4 实验开始时取一份菌悬液,平板计数每毫升所含的活菌数。按2.3.1 确认试验用微生物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4.5 将A 组和B 组试样容器在菌悬液中持续浸泡约4h。
4.6 浸泡结束时,再用平板计数菌悬液的浓度。
4.7 从菌悬液中取出试样,擦干试样容器外残余的菌悬液,然后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容器外表面。
4.8 取装满培养基有铝盖和去铝盖的样品各两个,作阳性对照。阳性对照用样品制备方法同试样,但不经菌悬液浸泡,其外表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此后,接种入 10~100CFU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按步骤2 进行培养基的营养试验。
4.9 将消毒后的容器放在塑料袋中,置30~35℃培养7 天。操作中应特别注意不要损坏B组无铝盖试样胶塞的密封性。
4.10 挑战试验用菌悬液经灭菌后丢弃。
4.11 将挑战试验用的试样培养7 天,观察检查试样容器内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4.11.1 对每一试样进行观察检查,有生长记作+,无生长计作-。
4.11.2 如果试样容器长菌,按2.3.1 方法确认生长菌是挑战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
4.11.3 如果所有容器都不长菌,则从浸过菌悬液的A 组取10 个试样,B 组5 个试样,分别按2.进行培养基的营养检查。
5 结果评价
5.1 步骤2、步骤4.8、步骤4.11.3 中进行的营养试验都合格,试样的挑战试验才有效。
5.2 在挑战试验开始时,挑战用菌悬液浓度(活菌数)必须达到1×106CFU/ml。
5.3 挑战试验中A 组和B 组如有长菌,需记录长菌的试样数。在A 组中如出现长菌试验,则需按下述要求作进一步调查。
5.3.1 仔细去除微生物生长的容器的盖和塞,检查容器封口是否有缺损,造成微生物侵入。
5.3.2 将观察到试样容器封口的缺陷,采用拍照或及其他适当详细记录。
5.4 如果任何挑战试验中长菌的容器不是由于容器封口明显的物理性缺损所致,容器/密封系统挑战试验作失败论处。
6 贮存稳定性
6.1 将剩余未经过挑战试验的容器放入箱中,保存在室温,黑暗处。
6.2 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如12 个月、24 个月、36 个月等)取出一些容器,重复挑战试验。
在药品生产验证指南第一版大容量注射剂验证中, 曾对本法作了介绍。与第一版不同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检品在菌液中浸泡的时间,前版为14 天,本版为4h,但新版将样品分为A 及B 两个组,并将去掉铝盖作为苛刻条件的组成部分来处理;二是新版按FDA 1994年11 月对灭菌制剂注册申报材料的要求,增加了贮存稳定性考察的内容。企业在实施验证时,还可将有部分缺陷的瓶子列入试验范围,考察瓶口缺陷与密封完好性之间的相关性, 以便为制订药包材料的内控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你的这个验证作了吗?
我目前也在做这个,不过碰到好多问题,培养基你们在哪购买的,SCDM/2,还有你们有方案吗,我想借鉴下
上述实验是对生产工艺的验证,而补充资料中要求的是对在稳定性留样中,考察样品的容器密封性。
2008.4月的培训中提到可以采用捡漏的方法测定。
根据文献资料,我设计的具体方法如下:
经轧盖后的产品湿热高压至121℃后倒入2%的亚甲蓝溶液中,
确保产品完全浸泡于溶液中,静置一段时间,直至产品冷却至室温。
澄明度对照试验:将产品用注射用水冲洗外壁后晾干,擦拭后灯检,用比
色法检查产品内容物是否着色。
生产验证指南的方法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请高手推荐下!
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考察?
关于注射剂的容器密封性验证,可以参考《药品生产验证指南(2003版)》
下面是337页内容:
希望对你的工作有帮助。如果想透彻研究,请阅读PDA技术指南。
附录4-2 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试验——微生物侵入试验
概述
微生物侵入试验是对最终灭菌容器/密封件系统完好性的挑战性试验。在验证试验中,取输液瓶或西林瓶(小瓶),灌装入培养基,在正常生产线上压塞、压盖灭菌。此后,将容器密封面浸入高浓度运动性菌液中,取出、培养并检查是否有微生物侵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此同时,需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
试验步骤
l 试验样品的制备
1.1 在生产线上取足够量的容器,灌装SCDM/2(大豆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使用自动压塞和压盖设备将容器密封。
1.2 将灌装后的容器经最长灭菌程序灭菌。
1.3 从灭菌釜中取出试样,冷却,将每一试样倒转,使培养基与容器内表面充分接触,在 30~35℃下竖放培养14 天。
1.4 小心去除至少50 个试样的铝盖,注意不要破坏其密封口。将去铝盖时不慎损坏容器密封性的所有试样剔除。按1.3 要求培养样品①。
3 确认培养基促菌生长能力——营养性试验
2.1 所有试样培养14 天均不长菌时,随机取20 个带盖试样,每个试样内接种0.1ml 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菌液浓度:10~100CFU/0.1ml。
2.2 在30~35℃下培养7 天,或培养至所有试样都呈阳性结果。
2.3 若7 天内,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中,微生物生长良好,则容器内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可判为合格。
使用革兰染色和紫外灯下肉汤呈蓝绿色荧光的性质,来鉴定并确认试样容器内生长的菌为接入的铜绿假单胞菌。
4 挑战菌悬浮液的制备
3.1 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 9027 的新鲜斜面上取一整环培养物,分别接入含lOml 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0~35℃下培养16~18h。
3.2 将每管的培养物分别转入含1000ml 相同培养基(SCDM/2)的容器内,于30~35℃下培养22~24h。在培养结束时,能明显见容器内培养基出现浑浊。
3.3 培养结束后的菌悬液即可用来作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试验。
4 微生物侵入试验操作步骤
本试验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或其他不影响生产环境的地方进行。
4.1 将新鲜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 的菌悬液倒入合适的盆中,用金属丝架固定试样容器,使试倒置在菌悬液中。
4.2 将50 个经最长灭菌程序灭菌的试样倒置,并浸入菌悬液中。该组试样为A 组。
试样容器内的无菌培养基应充分接触封口内表面,样品的颈部及封口的外表面应完全浸泡在菌悬液中,见图4-54。
4.3 同时将25 个去铝盖的试样容器倒置入菌悬液中,该组试样为B 组。
4.4 实验开始时取一份菌悬液,平板计数每毫升所含的活菌数。按2.3.1 确认试验用微生物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4.5 将A 组和B 组试样容器在菌悬液中持续浸泡约4h。
4.6 浸泡结束时,再用平板计数菌悬液的浓度。
4.7 从菌悬液中取出试样,擦干试样容器外残余的菌悬液,然后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容器外表面。
4.8 取装满培养基有铝盖和去铝盖的样品各两个,作阳性对照。阳性对照用样品制备方法同试样,但不经菌悬液浸泡,其外表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此后,接种入 10~100CFU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按步骤2 进行培养基的营养试验。
4.9 将消毒后的容器放在塑料袋中,置30~35℃培养7 天。操作中应特别注意不要损坏B组无铝盖试样胶塞的密封性。
4.10 挑战试验用菌悬液经灭菌后丢弃。
4.11 将挑战试验用的试样培养7 天,观察检查试样容器内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4.11.1 对每一试样进行观察检查,有生长记作+,无生长计作-。
4.11.2 如果试样容器长菌,按2.3.1 方法确认生长菌是挑战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
4.11.3 如果所有容器都不长菌,则从浸过菌悬液的A 组取10 个试样,B 组5 个试样,分别按2.进行培养基的营养检查。
5 结果评价
5.1 步骤2、步骤4.8、步骤4.11.3 中进行的营养试验都合格,试样的挑战试验才有效。
5.2 在挑战试验开始时,挑战用菌悬液浓度(活菌数)必须达到1×106CFU/ml。
5.3 挑战试验中A 组和B 组如有长菌,需记录长菌的试样数。在A 组中如出现长菌试验,则需按下述要求作进一步调查。
5.3.1 仔细去除微生物生长的容器的盖和塞,检查容器封口是否有缺损,造成微生物侵入。
5.3.2 将观察到试样容器封口的缺陷,采用拍照或及其他适当详细记录。
5.4 如果任何挑战试验中长菌的容器不是由于容器封口明显的物理性缺损所致,容器/密封系统挑战试验作失败论处。
6 贮存稳定性
6.1 将剩余未经过挑战试验的容器放入箱中,保存在室温,黑暗处。
6.2 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如12 个月、24 个月、36 个月等)取出一些容器,重复挑战试验。
在药品生产验证指南第一版大容量注射剂验证中, 曾对本法作了介绍。与第一版不同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检品在菌液中浸泡的时间,前版为14 天,本版为4h,但新版将样品分为A 及B 两个组,并将去掉铝盖作为苛刻条件的组成部分来处理;二是新版按FDA 1994年11 月对灭菌制剂注册申报材料的要求,增加了贮存稳定性考察的内容。企业在实施验证时,还可将有部分缺陷的瓶子列入试验范围,考察瓶口缺陷与密封完好性之间的相关性, 以便为制订药包材料的内控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你的这个验证作了吗?
我目前也在做这个,不过碰到好多问题,培养基你们在哪购买的,SCDM/2,还有你们有方案吗,我想借鉴下
上述实验是对生产工艺的验证,而补充资料中要求的是对在稳定性留样中,考察样品的容器密封性。
2008.4月的培训中提到可以采用捡漏的方法测定。
根据文献资料,我设计的具体方法如下:
经轧盖后的产品湿热高压至121℃后倒入2%的亚甲蓝溶液中,
确保产品完全浸泡于溶液中,静置一段时间,直至产品冷却至室温。
澄明度对照试验:将产品用注射用水冲洗外壁后晾干,擦拭后灯检,用比
色法检查产品内容物是否着色。
生产验证指南的方法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请高手推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