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教学指导及题型
课程名称: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
课程类别: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学时数:20学时
适用专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是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是介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其所要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包括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道德要求、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要求、高校教师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要求,高校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入职前的高校教师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职业要求,系统地掌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及要求,积极践行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社会服务规范等。并能够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以及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 考试题型及要求
(一)考试题型结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试卷主要考核目标为识记、理解、综合及运用,各考核目标的比例为识记20%、理解30%、综合及运用50%。
试卷中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之间的比例为2:5:3。
试卷主要为四种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二)考试形式与时间
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三、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内容提要:本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作介绍,分为三讲内容。包括对道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等概念的界定,职业道德的形成及其特点,教师职业角色特征积极内在价值和道德责任,并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内容和要求作进一步阐述。
内容提要: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三大功能:即自律功能、教化功能和调节功能。职业道德是调节本职业集团内部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集团及其个人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善恶的标准,对该行业人员具有特殊的约束力,具有行业性与特定性、稳定性与连续性、灵活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实践性等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大学以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为定位;大学以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人文精神为理念;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师德的重要思想和制度基础。
教学重点:1.职业道德的含义及作用
2.职业道德形成及其特点
3.大学精神的内涵
4.高校职能与大学使命
教学难点:大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时数:2学时
内容提要:高校教师在职业分工中扮演着社会代言人、文化传播者、学生引路者的多种角色;其劳动必然具有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与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教育影响的滞后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合性等特点。根据高校教师的存在状态和内心体验,现实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师: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在高等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高校教师应努力成为学者和专家,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自觉承当起“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书育人,依法从教”、“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道德责任。
教学重点:1.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2.教师职业的价值内涵
3.教师职业的道德责任
教学难点:教师职业的价值内涵
教学时数:2学时
上一篇:中药药理学课件
下一篇:《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