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泼点水
大家都看过“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了。里面有一个情节不知道还记不记得:一个年轻的犹太人说:“我们会不会被杀掉?”一个老犹太妇女说:“不会的,我们都是技术工人,我们对他们很有用,谁会把对自己有用的人给杀掉呢?”但是最后等待他们的还是一场屠杀。我对这件事情的印象很深,我觉得大凡对别人有用的人理应是不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但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在经过很多事情后,我觉得:人有的时候往往不经意地会自视甚高。
我说这话没有别的意思,如果就事论事的说:我们做的工作是不是非常重要?是不是不可替代的?我没有妄自菲薄,纯粹是在几年的工作过后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处理中国的事情,往往要用中国的思维和办法,不论如何套用国际先进的办法,在中国也许就会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就拿临床试验来说,它的重要性如何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究竟如何重视?谁在重视?值得我们讨论一下。
中国的临床试验,我以前把它看作新药申报的一个“限速酶”,现在也是,因为我们国家大部分都是以仿制药为主。这就注定了我们国家的制药企业不会在这样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所以我们的监察员才会有公司抠门和老板催命的种种不满。意识决定形态,而形态可以影响意识。大环境导致所有的公司在这方面不肯多投入,同时又寄希望于偷工减料式的工作能够带来理想的结果,而且国家在这一块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所以按照囚徒理论来解释的话,当然不会有公司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了。可是从哪里省?临床前研究:购买研究所的品种,自主研发,省不下来!那么只好在临床上下点功夫了。我想: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制药企业才会如此的需要监察员。
监察员的存在何其尴尬!一方面,要替公司省钱,另一方面,要在医院攻关。同时还要肩负起“科研”的外衣,忍受成了监察员生活的一个重要心态。大凡在这一行从业的人员,没有谁处于愉快地工作当中。这是不是不正常?可能会有很多监察员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户群”并且因此而沾沾自喜。于是,一个研究单位究竟好不好打交道就成了我们选择医院的重要标准,甚至逐步扩大到了唯一标准,而真正的临床试验宗旨却没有得到贯彻。我不敢说别人怎么样,但在我的周围,在我的同事中间,就出现了把和医生搞好关系作为工作的中心,虽然不能说有什么错误,但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已经成了我们监察员的负担了。
现在较之十年前的确是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个时候的病例报告表就和现在的一张登记表一样的一张纸,可是现在,已经发展的象一本书一样厚。各个单位对临床试验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这就能说明是我们受重视了吗?还是为了向国际看齐而被迫“重视”了,我更倾向于后者。执业药师制度很“科学”吧,可有多少执业药师在“执业”?但能说国家不重视吗?所以我们的工作是否被重视,我们说了不算,国家的文件说了也不算,在这一点上,不能掩耳盗铃。
我没有要抨击制度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我们,我们监察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监察员的工作“很重要”!但监察员不重要,我们随时可以被公司撤换!我们没有不可替代性!我们的工作和研究者不一样,医学工作就好像大海一样,不仅广大,而且深厚,一个人在医学的领域工作的越久,就越像一个潜水员一样可以潜地很深。我们的工作,就像一个很大但不深的湖,你工作的越久,你就越会发现:虽然你走了很远,但你和刚下水时一样,水还是只能到你的膝盖。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说这些,我只是在论坛上看到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工作好像有很光明甚至很重要很有前途的未来故有感而发的。我不是眼高手低,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走向先进,能够形成技术内涵和积淀,可惜,他不是!
希望能够有人来推翻我说的这一套!
或许事实就是如此?
我与楼主有同感,虽然有些沮丧,但事实确实如此,容不得我们盲目乐观。
完全同意楼上诸位的观点!
我在医院工作,医院正申请临床试验基地!有许多的事情确实如此,但一个人的眼睛不能过多的去看那些消积的东西,这样也会出现审美疲劳的!关注工作中积极的一面吧,沙漠中的一泛绿意,给人的欣喜感是最强的!我们共勉!
以前对监查员的工作性质有点陌生,看了楼主帖子有点明白了:就是攻关。纯粹是社会交际吗,哪有技术含量?
现在好像临床监查员的工作还比较吃得开,待遇还可以,也有我认识的人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快要毕业了,不知我会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我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中国药理的春天还要等多久?
过激了!
能够很好的协调一个完整的临床试验,确实是一种能力!
至少至少我觉得
临床、药理、统计、文献检索等是基础,
协调各方利益只是其一方面!
再说,没有谁是不可被替代的吧!
不能把这个矛头对着monitor的,似乎有些不公!
当然,时不时地泼点水也好,
冷静做人,踏实做事!
曾几何时,我对“科研”充满敬重;
曾几何时,我对“CRA”充满希望;
日子匆匆而过,
人员来来往往,
忽然有一种感怀:
原来的理想太理想化;
生活的现实要现实化。
只是学会了平淡,
就算是等待死亡,
也要乐观地去等待。
曾几何时,我对“科研”充满敬重;
曾几何时,我对“CRA”充满希望;
日子匆匆而过,
人员来来往往,
忽然有一种感怀:
原来的理想太理想化;
生活的现实要现实化。
只是学会了平淡,
就算是等待死亡,
也要乐观地去等待。
在中国,“临床试验”本身是没有被绝大多数人理解,就比如这个板块“临床试验及药理”。临床试验和药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临床试验涉及的干预除了“药物”,还可以是外科手段、诊断、医疗设备、行为疗法、护理过程、预防措施等等等等……比起药物,临床试验和临床联系得更近。在我看来,或许把他和“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或者“循证医学”什么的合在一个板块更合适。 2 1 2 下一页 尾页
大家都看过“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了。里面有一个情节不知道还记不记得:一个年轻的犹太人说:“我们会不会被杀掉?”一个老犹太妇女说:“不会的,我们都是技术工人,我们对他们很有用,谁会把对自己有用的人给杀掉呢?”但是最后等待他们的还是一场屠杀。我对这件事情的印象很深,我觉得大凡对别人有用的人理应是不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但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在经过很多事情后,我觉得:人有的时候往往不经意地会自视甚高。
我说这话没有别的意思,如果就事论事的说:我们做的工作是不是非常重要?是不是不可替代的?我没有妄自菲薄,纯粹是在几年的工作过后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处理中国的事情,往往要用中国的思维和办法,不论如何套用国际先进的办法,在中国也许就会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就拿临床试验来说,它的重要性如何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究竟如何重视?谁在重视?值得我们讨论一下。
中国的临床试验,我以前把它看作新药申报的一个“限速酶”,现在也是,因为我们国家大部分都是以仿制药为主。这就注定了我们国家的制药企业不会在这样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所以我们的监察员才会有公司抠门和老板催命的种种不满。意识决定形态,而形态可以影响意识。大环境导致所有的公司在这方面不肯多投入,同时又寄希望于偷工减料式的工作能够带来理想的结果,而且国家在这一块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所以按照囚徒理论来解释的话,当然不会有公司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了。可是从哪里省?临床前研究:购买研究所的品种,自主研发,省不下来!那么只好在临床上下点功夫了。我想: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制药企业才会如此的需要监察员。
监察员的存在何其尴尬!一方面,要替公司省钱,另一方面,要在医院攻关。同时还要肩负起“科研”的外衣,忍受成了监察员生活的一个重要心态。大凡在这一行从业的人员,没有谁处于愉快地工作当中。这是不是不正常?可能会有很多监察员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户群”并且因此而沾沾自喜。于是,一个研究单位究竟好不好打交道就成了我们选择医院的重要标准,甚至逐步扩大到了唯一标准,而真正的临床试验宗旨却没有得到贯彻。我不敢说别人怎么样,但在我的周围,在我的同事中间,就出现了把和医生搞好关系作为工作的中心,虽然不能说有什么错误,但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已经成了我们监察员的负担了。
现在较之十年前的确是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个时候的病例报告表就和现在的一张登记表一样的一张纸,可是现在,已经发展的象一本书一样厚。各个单位对临床试验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这就能说明是我们受重视了吗?还是为了向国际看齐而被迫“重视”了,我更倾向于后者。执业药师制度很“科学”吧,可有多少执业药师在“执业”?但能说国家不重视吗?所以我们的工作是否被重视,我们说了不算,国家的文件说了也不算,在这一点上,不能掩耳盗铃。
我没有要抨击制度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我们,我们监察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监察员的工作“很重要”!但监察员不重要,我们随时可以被公司撤换!我们没有不可替代性!我们的工作和研究者不一样,医学工作就好像大海一样,不仅广大,而且深厚,一个人在医学的领域工作的越久,就越像一个潜水员一样可以潜地很深。我们的工作,就像一个很大但不深的湖,你工作的越久,你就越会发现:虽然你走了很远,但你和刚下水时一样,水还是只能到你的膝盖。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说这些,我只是在论坛上看到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工作好像有很光明甚至很重要很有前途的未来故有感而发的。我不是眼高手低,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走向先进,能够形成技术内涵和积淀,可惜,他不是!
希望能够有人来推翻我说的这一套!
或许事实就是如此?
我与楼主有同感,虽然有些沮丧,但事实确实如此,容不得我们盲目乐观。
完全同意楼上诸位的观点!
我在医院工作,医院正申请临床试验基地!有许多的事情确实如此,但一个人的眼睛不能过多的去看那些消积的东西,这样也会出现审美疲劳的!关注工作中积极的一面吧,沙漠中的一泛绿意,给人的欣喜感是最强的!我们共勉!
以前对监查员的工作性质有点陌生,看了楼主帖子有点明白了:就是攻关。纯粹是社会交际吗,哪有技术含量?
现在好像临床监查员的工作还比较吃得开,待遇还可以,也有我认识的人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快要毕业了,不知我会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我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中国药理的春天还要等多久?
过激了!
能够很好的协调一个完整的临床试验,确实是一种能力!
至少至少我觉得
临床、药理、统计、文献检索等是基础,
协调各方利益只是其一方面!
再说,没有谁是不可被替代的吧!
不能把这个矛头对着monitor的,似乎有些不公!
当然,时不时地泼点水也好,
曾几何时,我对“科研”充满敬重;
曾几何时,我对“CRA”充满希望;
日子匆匆而过,
人员来来往往,
忽然有一种感怀:
原来的理想太理想化;
生活的现实要现实化。
只是学会了平淡,
就算是等待死亡,
也要乐观地去等待。
曾几何时,我对“科研”充满敬重;
曾几何时,我对“CRA”充满希望;
日子匆匆而过,
人员来来往往,
忽然有一种感怀:
原来的理想太理想化;
生活的现实要现实化。
只是学会了平淡,
就算是等待死亡,
也要乐观地去等待。
在中国,“临床试验”本身是没有被绝大多数人理解,就比如这个板块“临床试验及药理”。临床试验和药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临床试验涉及的干预除了“药物”,还可以是外科手段、诊断、医疗设备、行为疗法、护理过程、预防措施等等等等……比起药物,临床试验和临床联系得更近。在我看来,或许把他和“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或者“循证医学”什么的合在一个板块更合适。 2 1 2 下一页 尾页